- · 《华北地震科学》刊物宗[08/03]
- · 《华北地震科学》征稿要[08/03]
- · 《华北地震科学》投稿方[08/03]
- · 《华北地震科学》数据库[08/03]
- · 《华北地震科学》栏目设[08/03]
为生命争分夺秒 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“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”。深圳市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 黄建涛 提醒,由于地震预警依赖台站监测,不仅存在预警盲点,还存在预警偏差,甚至误报漏
“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”。深圳市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 黄建涛 提醒,由于地震预警依赖台站监测,不仅存在预警盲点,还存在预警偏差,甚至误报漏报。
预警盲区是指台站接收地震波并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。当预警信息发布时,破坏性地震波已经传播了20到30公里。这使得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基本不可能进行预警,而恰恰在这个区域,地震动最强,破坏最严重。
另外,如果震中地震台站少,记录的信号不完整,发布的预警结果可能存在偏差。当地震台站受到非地震信号干扰时,它也可能触发预警系统并发出错误消息。例如,2016年,由于个别地震台站雷电干扰,日本向外界误报强震,导致部分轨道交通短时间停运。
黄建涛介绍,为尽可能减少地震预警盲区,我国在国际上创新提出了“三网合一”技术方案,即地震台站网、强震站网、强度计站。网络集成。该方案虽然增加了地震预警网络建设的难度,但保证了预警质量。
在重点预警区,我国实现了平均站距12公里的预警联网,预警信息发布时间控制在震后6秒左右。 “6秒左右对应的预警盲区半径约为20公里,这已经是目前国际预警系统的最佳指标。”黄建涛说。
为了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,我国开发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。黄建涛表示,该系统每秒可推送200万条消息,还可以优先向震中周边地区的人员和机构推送。
“一旦发生误触发,系统可在5秒内自动发送更正信息。”黄建涛表示,针对误触发问题,中国地震预警网设计并进行了数据回放、容错等测试。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“地震预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快速准确。”中国地震局成都地震预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吞说。来挑战吧。快而准主要是由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地震预警的核心算法决定的。经过多年攻关,我国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《地震预警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安全范畴,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,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,为社会提供统一、权威、及时的服务。法律法规。”尹朝民表示,中国地震局将会同有关部门,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络建设,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。
本报记者于思南
来源:人民日报
文章来源:《华北地震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dzk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28/1036.html
上一篇:华北雨季正式开启,此轮强降雨还将持续多久?
下一篇:云南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